硕博新农人培育探索及实践

当前位置: 硕博新农人培育探索及实践 >> 主持人 >> 第二主持人何云峰 >> 正文

何云峰带领团队在协同融合上做文章

发布日期:2022-12-04    浏览:

何云峰:带领团队在协同融合上做文章

何云峰,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三级教授、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教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山西农业大学MPA教育中心副主任、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副主编;兼任国家林业和草原局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山西省政协智库专家、山西省教育咨询委员、山西省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山西新型智库首席专家,山西省高层次人才D层次人才,山西农业大学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科教管理科研团队)负责人(2021.09)。

主要围绕高等农林科教管理等问题从事跨学科融合研究,主持科研和教研项目36项,获教学、科研成果奖多30项,其中与农学学科跨学科合作(第2)以“开放课堂时空,优化育人生态——高等农业院校‘三维互动’教学模式创新与实践”荣获2018年度国家级教学成果(高等教育)二等奖。

一、三课堂融合:让学习活起来,让学生动起来

“注重知识系统传授,讲求课堂教学规范,这是传统教学的优势。但这却很难满足创新时代对人才能力与素质的需求,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差。”何云峰是山西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师,他一针见血切中当下高校文科教学症结所在,并分析说,文科课堂多强调“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学术性,而没有充分考虑本科层次人才直面就业这一严酷现实,也未能形成“需求导向”的课程设置机制:仍走“课堂、书本、教师”三中心老路,固守于教材知识,习惯于闭门造车、坐而论道,老师“一纸试卷定乾坤”,学生看似通过了毕业了,但却难过社会这个大考场。身处其中,老师们感觉很尴尬,同时也在不断思考:作为行业院校的非主流弱势专业,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出路何在?自2005年至今17年,何云峰教授牵头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农业科教管理创新团队持续进行摸索,创造性地实践了“能力本位”育人新模式,给时下饱受诟病的高校文科教学赢得了颇多赞誉。
   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科教管理创新团队的老师们大胆实践总结出融课内知识、课外活动、社会实践紧密结合的“三个课堂”教学法,将课堂由教室移到校园,由校园走向社会,相应地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研究式的学习、服务式的学习、移动式的学习”,构建了“三个课堂”融通联动的特色教学模式,极大地增强了学生所学知识的针对性与实用性,提高了人才培养的社会适应性。

何云峰教授领衔的农业科教管理创新团队,“敢想、敢闯、敢试、敢干”是他们的口号,求新、求变是他们的追求。何云峰成功实践了“全程案例教学”法、“做学合一,理论实践协同教学”法、“大班课—现场即时互动,博客异步讨论教学法”、“项目策划方案教考一体化” 教学法,张丽老师成功实践“理论+实践”双导师协同教学法,赵志红老师成功实践“阅读+辩论+书评+影评”四位一体的协同教学模式。相应的考试不再是“一纸试卷定乾坤”,而是转变为“注重对学的过程、学的方法、学的态度的‘发展性评价’的新模式”。在课程研究与实施过程中,老师们把这样的课程称之为“创生课程”,意在体现课程建设的开放性、交互性及动态生成性。而对学生的要求则加大了设计生涯规划、小论文、案例分析、规划方案、调研报告、创新课题、辩论、演讲、书评、影评、创办社团等“项目”。“能力本位”育人模式着眼于弥补“知识本位”理念下,“重视知识系统性、完整性,忽视能力素质”的缺陷,以培养学生职业胜任力为基础,增强人才可持续发展的社会适应力。
 
  以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究性课题训练”为例,自2006年开始连续7届,超过360多名同学参加训练,累计完成100多万字的研究报告,研究范围涉及教育学与教育管理20多个研究领域,10多篇报告还被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层重点关注与推荐,许多学生参与了教师课题,成为教师科研助手,个别学生在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发表论文。在教材编写与课程开发上也充分发挥学生的能动性,实现师生的共同成长,同学们亲切称其为“师生成长共同体”。何云峰教授也因此连续5次获校十佳“大学生创新创业优秀指导教师”。已毕业正在华东师范读博士的刘信阳回忆:“许多同学在考研面试时因为有项目,能发文章,还获过创新奖,备受录取院校青睐。”
  “共同体”组织形式是山西农业大学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大特色。在该专业,有学生“学习共同体”,也有教师“学术共同体”。“学术共同体”以学术沙龙为载体,营造了交互共享的良好氛围,帮助老师们突破了个体化发展的困境与桎梏。“每次参与学术共同体的沙龙,抛出自己的困惑与问题,老师们共享新想法、新点子,每次都有所斩获。”青年教师张丽说,自己已在“学术共同体”的帮助下完成了数篇好文章。“学习共同体”有多种形式。“研学共同体”是主要组织形式,学生的各种项目课题都在该共同体里完成。“社团共同体”为学生们提高综合素质与能力提供帮助,涌现出很多优秀学生,如曾担任校学生会主席的陈占强于2009年参加国家大学生骨干培训并随国是访问团赴韩访问;曾担任校心理协会会长的钱颖于2012年任全国第七届社团联合会年会会务部长等。
  “何老师采用‘沙龙式’指导,每隔一段时间集体见面,同学们可以自由讨论或对发言同学指出问题、提出建议,三四次见面后,毕业论文便有了眉目。记得毕业论文沙龙每次总会耗掉24个小时,真的是一场脑力和体力的较量。”公共事业管理专业2009级孙志莉同学回忆说。凡参与科研创新训练的同学60%都考取了双一流高校,李永刚已经成长为天津大学骨干教师,蔡丽蓉、侯景瑞、郑欣等同学已从基层村官成长为市、县、镇优秀干部,丁海奎、王素琴等已经成为民办高校优秀干部和业务骨干。  

二、与社会连接:科研下“田野”,成果为决策

20201223日召开的山西省教育咨询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委员会一次全体会议上,山西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农业科教管理创新团队何云峰教授作为专家代表入选第一届教育咨询委员会专家委员,为学院争得荣誉,这也是对该团队积极参与智库研究所取得成绩的充分肯定。

据悉,1023日山西省教育厅专函山西农业大学,对何云峰教授在完成《山西省与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深度合作研究总报告》中担任《高等教育》分报告的研究咨询工作予以充分肯定。意见指出,该项目系列研究报告成果内容全面、观点新颖,并先后由综合改革处(政策研究室)报送至省发改委、省委改革办、省政府政策研究室等单位、部门,为省政府办公厅科学制订《山西省与粤港澳大湾区深度合作行动方案》《山西省与长江三角洲地区深度合作行动方案》,及科学编制山西省“十四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提供了有力支撑和参考。

近年来,农业科教管理创新团队依托“科教管理与创新”学科方向,坚持开放式发展之路,坚持专兼职结合、跨学科融合,聚焦农业科教管理与创新研究,主动对接智库建设任务,积极承揽省科技厅、教育厅、省政协农村委、共青团山西省委、教育科学研究院、山西农业大学及太谷区等相关科教部门智库研究任务,完成了《山西省高等教育“1331工程”发展报告》(2017)、《山西农业大学迎接国家教学水平评估报告》(2018)、《山西省农产品品牌建设专题调研报告》(2019)、《山西农谷建设全面优化创新环境的调研报告》(2020)、《关于高等学校落实科研政策及创新激励政策情况的调研报告》(2015)、《山西省与京津冀、长三角和粤港澳大湾区教育深度合作发展研究报告—高等教育分报告》(2020)、《科技助力脱贫攻坚的创新实践—基于山西省科技扶贫行动的考察》(2018)、《青年返乡创业及其扶贫带动效应叙事研究》(2018)等10余个智库报告;受邀担任省委组织干部选学课、全省教育扶贫干部培训、全省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培训、高校教学改革与成果培育培训主讲教授20多次。

主持教育部思想政治教育培建项目——思政文库项目(202020多项,在《光明日报》(理论版)、《中国高教研究》《中国高等教育》《中国高校科技》《中国大学教学》《科技日报》等刊物发表论文150多篇,出版专著教材20余部,合作申报获得国家教学成果奖(20181项,主持获得省级教学、科研奖20多项,其中山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3项(201120132018)、二等奖2项(20062019),山西省社科奖三等奖2项。

三、跨组织协同:激活科研创新育人新动能

2013年以来,跨学科合作指导科教管理、农村发展、农业管理等学科专业研究生55人,承担研究生《科技政策与管理》《院校研究与高等教育前沿》《社会研究方法》等相关课程。担任公共管理学科(农业科教管理)方向、农村区域发展、农业科技组织与服务、农业管理等多个涉农管理类硕士生导师,近十年积极探索培育面向乡村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急需的农业科教类博士硕士人才。

注重研究生战略思维的培养,鼓励学生扎根实践,面向“三农”和乡村振兴战略做研究出成果,培植学生“将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立地”之势及“为农服务”的使命感与责任感;坚持把扎根实践的学术素养养成作为硕士生培养的着力点,倡导研究要“回归问题原点与寻觅经典原典”学习方法论,为研究生拟定适合农业科教管理研究领域的经典书目,拟定师生开展田野调查的制度,鼓励研究生拓宽研究视野。

实践尝试提出,研究生培养“六变”理念,即态度改变是前提,知识量变是基础,思维裂变是核心,能力质变是根本,精神蜕变是保障,人生蝶变是目标。尝试提出“备忘记录——思想提炼——写作训练——知识积累”四位一体的“学术日志”实践训练法,积极优化适合涉农管理类的“五导师联动”实践培育机制,注重在教学实践中寻找“研究方向”,坚持智慧共享,凝练成果;发起首届公共管理方法高端论坛、山西省管理类研究生方法论坛、农业科教管理创新团队学术论坛、晋农科教“砺学敏行”工作坊等学术论坛活动,邀请相关专家学者讲学,并鼓励研究生在相关的论坛上发言,目前众多国内外高校学者、学生参加,有着广泛的教学学术影响力;加强同校内其他学科的协同、鼓励研究生在跨学科的研究中发现学科的生长点,取得学术突破。

先后主持省级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项目4项,获得省级研究生教学成果奖2项;指导研究生8人获国家奖学金,4人主持省级研究生创新项目,指导研究生多人在全国教育实证论坛、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全国研究生教育论坛做学术报告4次,2人考取一流院校博士,指导研究生获得“兴农挑战杯”银奖、“兴晋挑战杯”二等奖、全国哲寻杯案例比赛三等奖等奖项。

严格按照四有老师标准要求自己,认真履行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的意识,从科研、教学、生活、心理、思想、就业等方面给予研究生无微不至的关怀与鼓励,构建“平等和谐”的师生共同体,鼓励研究生参加国内各种学术交流会议,培养研究生的社会责任担当;严格恪守学术道德规范,要求学生虔诚地对待科研,对待工作,本着对学科的研究兴趣,切实明白作为一名准学者、准科学工作者所要遵循学术伦理准则,坚决抵制不良学术道德与学术规范之风。

四、文理学科交叉:培育农业科教管理研究新生长点

农业科教管理创新团队多年来倡导多学科交叉、会聚与融合,基于学科部落打造学科“营地”与“阵地”,以任务团队、项目载体作为知识生产的基本单元,构建纵向交叉与横向贯通的“矩阵”组织结构,密切知识生产、知识传递与知识应用间的耦合关联,提高知识链的运行效率。自2017年以来,团队与作物学学科建立常态化的交流机制,以作物学学科为研究对象,从实践育人、基地建设、学科发展、科研团队、科技创新、创业教育等多个领域进行针对性研究。

与作物学学科合作申报教育部新农科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基于“四个面向”的新农科多样化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践”、山西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创新项目“农科综合化实践育人平台建设与特色化育人模式创新”、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实践育人协同中心建设计划项目、山西省社科联重点项目“基于SEM方法的山西省农业科技创新生态满意度评价研究”等省部级项目7项。核心期刊发表相关理论成果20多篇。其中《地方农业院校“咨政实践育人”模式构建研究》发表于中国高等教育2020年第13期,该文以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牵头的全省首届“农产品品牌建设”资政调研活动为例,创造性地探索“决策咨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维一体的“咨政实践育人”模式,强化“为国调查、提升实践定位”、“为农调查,塑造专业逻辑”、“为企调查,熟知产业机理”、“为己调查,锻炼综合能力”的逻辑理路。

合作项目荣获山西省高等学校研究生类教学改革成果奖一等奖1项、山西省百部(篇)工程一等奖1项、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专业委员会优秀论文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以作物学学科为研究对象,共同策划了2020年学位论文“地方院校学科科研团队发展研究-基于S大学农科科研团队扎根理论分析”、2021年学位论文“教育项目嵌入高校管理过程的机制研究-以某‘协同创新中心’为例”,2022年学位论文“生态学视域下农学学科的演进特征与发展路径研究”,2023年学位论文“应用型高校的校企合作生态位优化研究”、“地方院校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合作网络生成逻辑及优化研究”等。

“通过组织结构间的交流、互动,以项目与任务为载体,构建学科交叉的支撑机构,完善学科交叉的制度建设,这对于交叉双方来说都是一次有益的尝试,对于构建共羸互利的利益共同体极有助益。”山西农业大学农业科教管理创新团队带头人何云峰教授说。鉴于与作物学学科间的合作成效及经验借鉴,将学科交叉拓展至其它类型的农、经、文、管类学科,探索学科交叉特区的人才汇聚制度,在具体操作与实施层面上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切的学科交叉载体,以有力支撑学科交叉的运行模式,培育农业科教管理方向生长点上新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