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志强:传承创新,乐育顶天立地硕博新农人
高志强,山西农业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山西功能农业研究院执行院长,原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院长和研究生副院长。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小麦产业技术体系栽培研究室岗位科学家、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教育部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主任,农业农村部功能农业重点实验室主任,《作物学报》编委,中国作物学会栽培委员会小麦学组副组长,国家级“山西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负责人,山西省农业农村厅小麦专家指导组组长, 山西省第十二届政协委员,山西省政协智库专家,山西省旱作农业学会理事长,山西省教授协会副会长,山西省新型产业领军人才,小麦旱作栽培山西省重点创新团队负责人。从事作物抗旱节水栽培研究、功能农业关键技术研究。首次提出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增产技术并推广应用。现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际合作项目、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项、山西省功能农业重点研发计划重点项目等。
曾荣获山西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1项。育成山农129小麦品种1个。在Field Crops Research、Soil And Tillage Research、《作物学报》、《中国农业科学》等国内外高水平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培养了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人。领衔的创新团队2017年、2019年、2021年、2022年四次刷新山西省水地小麦单产记录。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科技日报、农民日报、新华网、山西日报报眼、山西新闻联播等媒体报道。
三十六载、矢志不渝,为党育人、为国育才、为农奉献,传承创新、实践育人、初心不变,2021年主持以“依托农科教基地合作培养‘顶天立地’硕博新农人的特色路径探索及实践”荣获2021年山西省高等教育(研究生)教学成果一等奖。”
一、坚守本分,培育桃李遍天下
从教36载,即使担任行政职务多年,高志强也从未远离课堂,坚持上好本科、硕士、博士的《农业生态学》等10余门课程,在培育“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新农人的道路上不辍耕耘。
“高老师的课既有最新农业前沿知识,更有接地气的农事农情,特别是注重给我们传授学习与研究的方法。”这是作物学硕士生赵庆玲跟高老师学习的深切感受。在教学实践中,高志强不但注重知识和方法的传授,还十分注重学生三农情怀的培养,每年新生开学时,他会亲自为作物学硕士博士新生开展“农业科研实践传统”教育,开展专业交流会、专业文化展等,厚植学生学农、爱农、为农情怀。2018年他所领衔的教学团队荣获山西农业大学“黄大年式教学团队”。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是对高志强园丁奉献精神的诠释。“教室、实验室、农田是高老师的生活轨迹,一年至少有几个月时间,奔波在基层一线、地垄田间。”硕士博士们这样描述高志强的生活节奏。
多年来,他牵头申报获批国家级小麦农科教合作人才培养基地、首批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拔尖创新项目、国家首批新农科项目、山西省教育教学改革指令课题等。他还作为方向带头人承担了“山西省高校思想政治实践育人协同中心”实践育人改革创新探索工作,多方位深度推动硕士博士生大实践育人改革。
自1998年受聘为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以来,累计培养研究生90余名,5名获批研究生创新项目、7名学生9次荣获国家硕士研究生奖学金;2005年受聘博导,指导博士研究生20名。
作为科研创新研究生导师,以高屋建瓴的宏观视野、宽广无私的精神风貌熏陶学生、感染学生,树立学生“大格局”“大视野”;依托其所承担的“小麦主业技术集成与绿色发展模式研究”、“特色作物新种质创新与有机旱作农业技术示范”“晋南旱地塬有机旱作扩容增碳水分养分高效利用技术研究与支持”等省部级课题,要求学生从有机旱作栽培生产一线选取研究方向,坚持“课题来源于生产,成果服务于生产,人才成长于基地”的导向;扎实推进有机旱作栽培方向研究生的科研实践,并与闻喜基地、洪洞基地、翼城基地、阳泉富硒产业研究院等基地协同推进硕博农林人才实践培育活动。
立足十多年实践与系统的理论思考,确定“双核四力”硕博新农人培育目标,构建校村、校所、校企、校地、校际“多方协同”关系支撑的覆盖山西全域的“三学年四阶段全程实践训练”方案,通过“行走在大田里的课堂”开展课程思政,培植学生“奉献三农”的情怀;鼓励学生秉承三代小麦专家的“蹲点”传统,以厚植新农人的“三农”情怀为主线,以“田间实践”为基,以农事活动为介,增强学生“知农爱农、为农奉献”的服务意识与能力,以培养“顶天立地”战略素养和产业创新能力为重点,以“能者为师、一专多能”理念引领,以激发农业产业链关键环节的“五导师”资源力量为抓手,结合现代农业产业创新实践的五大关键节点,鼓励学生树立“开放共享思维,虚心求教态度”,拜农民、农业企业家、农技人员、三农干部等涉农人士为导师,汇聚各方力量,形成常态化合作交流指导关系,有效提升硕博士生战略复合型素养与情系三农的优秀品质。
作为导师,他很清楚每一位硕博生的情况,他会主动联系学生,保持与学生的稳定紧密接触,就课题研究、生产实践中遇到的相关问题及时予以反馈,切切实实从学生角度考虑问题,并就生活、思想、心理、就业等方面进行指导,建构“和谐平等友好”的师生关系;坚持“学术自律”,履行导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意识,严格遵守学术规范,从论文的开题、资料的搜集与整理、中期考核的进展、学术语言的凝练、研究报告的规范等多个层面予以全方位、全过程的指导;在课题的经费使用上,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规定及学校经费管理使用办法以确保专款专用。
与农业科教管理学科何云峰教授团队长期跨学科组队开展硕博新农人的实践培养改革研究,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核心刊物发文,获中国农学会农业教育论文奖4次;任省政协委员聚焦实践育人、产业服务获省领导批示2次。
二、根植沃土,科研创新社会服务硕果累累
“要掌握学术话语权,就必须走出象牙塔,走进大农田,把科研学术与惠民为农相结合。”这是中国小麦栽培科学重要奠基人、导师苗果园教授对他的殷殷嘱托。在运城市闻喜县桐城镇邱家岭村有一个不起眼的院落,当地人亲切地称为“专家大院”。从2010年起,高志强每年都要带领团队进驻他亲自筹建的这个大院,白天和农民一起干农活,晚上在简易的实验室里整理数据、资料,讨论改进实验方案。
作为农业农村部小麦专家指导组成员,多年来,高志强深入基层,潜心指导我省及北方周边省份的小麦生产,先后在洪洞县、翼城县小麦基地,四次创造山西小麦高产新纪录。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十年六次列为主推技术,在山西、陕西、甘肃等省的麦区生产推广应用,推广面积4500万亩,节本增收效果明显。
和科研技术一起成长的还有他的小麦旱作栽培团队,带出了像孙敏教授、杨珍平教授、郝兴宇教授、董琦教授等一大批优秀人才;大同农业局长、脱贫攻坚创新奖获得者张颖龙牢记总书记关于“小黄花菜做成大产业”嘱托建功立业,服务区域“特”“优”农业战略和乡村振兴战略中,个个做得风生水起。
付出就有回报,天道自会酬勤。高志强潜心有机旱作理论技术创新,揭示了旱地小麦土壤水分循环、变化及运行规律,首次提出旱地小麦三提前蓄水保墒技术,创建并完善了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体系,在旱地小麦栽培理论上取得了突破性成果;近年又采取校企合作模式推出“耕播优化水肥精量绿色高产栽培技术”,为山西乃至黄土高原地区粮食安全作出重要贡献。
2015年,高志强领衔的“旱地小麦蓄水保墒增产技术与配套农业机械的研发应用”获山西省科技进步类一等;2019年,他主持的“黄土高原旱地作物根土水气系统研究与水肥高效利用机制”获省自然科学类二等奖;2020年,由他领衔的省部共建“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获准立项。
他带领作物学科团队入选省科技创新重点团队,获批“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省部共建协同创新中心”等8省部以上平台。6项省级科技奖引领我国黄土高原旱地小麦栽培方向,Nature Plants发表谷子论文荣登年度中国农业科研十大亮点,10年6次列入农业农村部主推技术,创新灌区高产技术4次刷新山西省小麦高产纪录,创新实践开辟作物学与农旅康融合新路径,2022年弱苗转壮应急技术政策与技术建议获省部领导批示指示。
三、融入时代,有机旱作逐梦前行
“一年四季,几乎没有闲暇时刻,常常是放下书包,背起下乡的挎包;常常是出差回来,顾不上进家门,先到办公室;有时为了攻关项目,带领团队通宵达旦。”高志强的爱人陆梅老师嗔怪而感慨地说。
高志强每天的工作安排不止一个“忙”字能概括。作为作物学科领军人物、首席专家,他自觉融入新时代发展大局,积极推动、超前谋划学院学科发展,传承山西贡献给全国农业“三庄一寨一山一川”旱作技术的典范及精神,砥砺开拓、薪火相传,紧紧抓住有机旱作农业战略、山西农谷战略平台建设机遇,创建省级黄土高原特色作物优质高效生产协同创新中心,成功申报获批“作物生态与旱作栽培生理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积极参与申报获批了国家功能杂粮技术创新中心。
近年来,作物学学科先后承接国家自然基金等重大科技专项项目100多项,争取各类科研经费1.3亿元,承办全国有机旱作农业高端论坛等多个全国性学术会议,引起业界广泛关注。
团队骨干成员、首批国家神农英才青年人才获得者孙敏教授说:“高老师对事业的执着,深深影响着每一个人,坚定了我们强农兴农的信心和决心。”
高志强引领作物学学科团队,以农业产业资源转化为育人资源为“破局点”,创新构建了“多方协同”支撑、覆盖全省的“多层次一体化”农科教基地网络,通过科研创新和推广服务项目牵引,多向联动农业产业链上“五导师”所拥有的资源优势,建立了“三导向五原则”的利益联结机制,确保优质实践育人资源源流不断,通过大平台创建和大项目凝练,锻炼了队伍、厚积了学术、干出了一批又一批的领先大科研创新成果、优秀育人成果及受到社会各界评价的社会服务成果。
目前山西农业大学作物学科下,小麦旱作栽培科技创新团队,谷子、糜子基因资源开发与分子育种团队,现代谷子生产团队,有机旱作与栽培生理团队等省级科技创新团队正围绕黄土高原区的省情农情,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习近平总书记为山西擘画发展“特”“优”农业方法论,不懈探索、不辍耕耘,永远在路上。
山西农业大学农学院
高志强- https://nxy.sxau.edu.cn/info/1226/697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