硕博新农人培育探索及实践

当前位置: 硕博新农人培育探索及实践 >> 主持人 >> 传承创新 >> 正文

张哲夫:温馨的回忆

发布日期:2022-11-30    浏览:

温馨的回忆

山西省小麦研究所研究员 张哲夫

我没有在山西农大念过书,不是李焕章先生的门生,但我和李先生却有着三十年胜似师生的情谊交往。

我是 1970 年结识李先生的,那时我们国家还处在文化革命的动乱之中,先生常去他的几个弟子蹲点“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农村,那时我正在公社农科站当技术员。于是社队的领导让我去配合李先生和几位教师的工作。说来自己也算个农校毕业生,在基层也搞了多年农技推广工作,也积累不少实践经验。但是,真正让我认识农业科研、爱上农业科研,引导我走上农业科研之路的是李先生和农大的几位老师。我有幸能学到不少农业科研专业知识,掌握不少农业科研技能,这当然是得益于李先生他们对我的帮助和指教了。

最令我难忘的是李先生在工作中表现出的敬业献身精神,他常说搞好农业科研工作,首先是选准研究方向,选好研究项目,能解决生产实践问题,能在前人的基础上有大的突破,再者工作中必须仔细认真,工作中必须吃苦耐劳。

七十年代小麦被誉为低产作物,旱地小麦产量更是低而不稳。由于我国水资源不足,水利设施有限,根本不可能把大面积旱地变成水浇地,那么如何突破“水”这个限制因素,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呢?李先生和农大的老师们就是靠着攻克这个难关的决定下来的。李先生以自己广博的学识水平和多年积累的丰富实践经验,提出把突破旱地小麦产量的出路定在“肥”上,应在肥料、施肥和培肥地力上大做文章。结果正如李先生所料,到1972年我们首先在旱地肥料试验上了取得历史性重大突破。

研究证明,与传统性理论认为的我国北方石灰性土壤不缺磷,低产旱薄更不缺磷的结论相反。旱薄地严重的磷素缺乏已成为旱薄地小麦产量提高的限制因素,增施磷肥可大幅度提高旱地小麦产量,并发现氮肥和磷肥配合施用可发挥1+1>2的增产效应,在全国率先提出“增施磷肥”和“氨磷配合”可促使旱地小麦大幅度增产的施肥方法,走出一条“以肥促水”的新路,从而实现了旱地小麦产量的突破性提高。面对这些研究成果李先生更是慧眼识珠,利用他自己的影响和知名度,把这些成果论文推荐给全国性的学术刊物上发表,从而引发了场我国北方农作物的施肥革命,为我国粮食增产作出了巨大贡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由于当时科研人才非常缺乏,这时李先生又作出了一个改变我后半生命运的决定,即推荐我到科研单位去工作。他鼓励我说:你长期在基层工作,对农村、对农业生产熟悉,实践经验多,这些同样是搞好农业科研工作所必须的。实践证明,也正如李先生所言,我于1981到科研单位工作后,和我们课题组中学有专长、有丰富科研经验的同志团结协作、扬长避短、相互促进,很快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

八十年代末期,危害小麦的吸浆虫又严重发生。光是晋南麦区每年发生面积达200万亩以上,减产小麦两亿多公斤。针对这一情况,我们课题组及时育成了抗吸浆虫的小麦优种,使吸浆虫危害得以控制。到九十年代中期,我省小麦产量已连续多年徘徊,我们又很快育成了具有超高产水平的小麦优种,促进了小麦产量再上新台阶。近几年来由于我国经济建设飞速持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也由数量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农作物种植结构急需调整,为了适应这一发展趋势,我们根据我国强力面包专用小麦品种非常缺乏的实际,很快又育成了各项品质指标属国内领先的优质强力面包专用小麦优种,为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为广大农民增收又作出新的贡献。由于我在科研工作中取得成果多、贡献大,我这个中专毕业生,破格晋升为研究员,并被评为山西省先进科技工作者。我这个“半路出家”的科研人员,总算没有辜负李先生的愿望,给他老人家交了份还算满意的答卷吧!

德高望重,先生学识誉满九洲大地,知遇之恩晚生有幸永记卅年教诲。

(原载于《永远的怀念—怀念李焕章先生》,20013月)